省财政厅厅长 李友志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308.6亿元,增长16.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7亿元;上划中央收入591.6亿元。全省财政支出完成1730亿元,增长27.5%。
省级财政总收入完成415.2亿元,增长1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2.6亿元;上划中央收入272.6亿元。省级财政支出完成357.9亿元,增长40.4%。
全年省级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市州总体上可实现收支平衡。2008年全省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上下齐心,克难攻坚,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的收入情况异常复杂。上半年,在全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时候,我省收入因冰灾影响,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月份实现了开门红,当月财政总收入增长47.5%;2月份遭受冰灾重创,收入急剧下降,出现了负增长;3到6月,全省上下在夺取抗冰救灾胜利后,迅速投入到恢复重建,收入增幅反弹到20%左右。进入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收入形势急转直下,增幅逐月下滑,到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7月份就果断采取一系列防“大落”的调控措施,各级各部门抢时间、抓进度、解难题,我省收入增幅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9月份后,当月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调控经济运行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明显增强。一方面,主动灵活地调控经济运行。上半年,千方百计应对通货膨胀。针对煤电油运紧张、物价上涨较快的严峻形势,省财政对化肥淡季储备进行贴息,对鲜活农产品 “绿色通道”全免通行费,及时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对送电煤的省内企业给予奖励。成品油价格调整后,省财政紧急下拨13.6亿元,有效缓解成品油调价对部分公益性行业的增支压力。下半年,全力以赴防止经济下滑。及时出台免征一季度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税等优惠政策,拨付重点承接园区建设专项资金1.2亿元,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病险水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在按中央统一部署全面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试点等政策的同时,两次主动调高营业税起征点,取消和停止6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省财政安排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3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流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促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二是更加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全省科技支出完成25.2亿元,增长22.9%,重点支持科技平台建设和重大自主科技攻关项目,激励自主创新。省财政拨付补助资金3.7亿元,支持华菱集团技术改造,对重点工业园的51个技改项目给予贴息,促进技术升级换代。三是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省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4000万元,并从2008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扶持企业上市引导资金1000万元,帮助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同时,省财政增加专项资金1000万元,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四是更加注重“两型”社会建设。省财政积极研究制订“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财税配套政策,并落实专项资金8000万元。
(三)增加投入,革新机制,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更加稳固。全省支农支出继续实现快 速增长,共完成197.4亿元,增长42%。一是大幅增加农民补贴。省财政及时发放涉农补贴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其中,农资综合直补标准由每亩31.8元提高到80.6元;晚稻良种补贴标准由每亩7元提高到15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业县市。二是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省财政新设奖励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解决耕地抛荒和水稻种植单改双工作做得好的县市给予奖励;为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财政下达中低产田改造资金5.5亿元、超级稻研发和推广资金10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提升资金7015万元;为进一步调动粮油主产区积极性,省财政争取中央奖励资金9.8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年内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积极促进农业防灾减灾。省财政拨付特大防汛抗旱补助1.3亿元、动物防疫及病虫害防治资金2.3亿元,新增森林防火系统建设资金4000万元、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资金5500万元、洞庭湖层山安全区建设配套5000万元;下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7.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加快建设农业风险市场化保障体系。四是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央和省财政安排13.7亿元,采取以奖代投、定额补助的办法,全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下达7.6亿元,帮助169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省财政落实资金1.9亿元,通过民办公助等形式,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拨付资金15.9亿元,有力缓解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紧张问题。全省筹集农村安居工程补助资金3.9亿元,资助2.6万户农村安居房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省财政争取中央支持并配套下达奖补资金10.8亿元,顺利推进农村“普九”化债工作。积极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继续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农村生产关系逐步理顺,农业生产活力不断增强。
(四)立足“三最”,统筹城乡,增进民生福祉的层次水平逐步提升。一是“教育强省”战略优先推进。全省教育支出完成296.8亿元,增长29.9%。各级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36.8亿元,进一步提高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改造的补助标准,免费提供所有必订教科书;落实资金2.3亿元,从春季学期起,比全国统一部署提前半年,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各级财政共安排高校和中职学生奖扶资金14.8亿元。为缓解物价上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拨付临时生活补贴1.2亿元。同时,提高了高校生均支出1500元,支持了19所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实施了228项初中校舍工程,改善了重点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完成80.7亿元,增长36.3%。各级财政共筹措36亿元,对4500万参合农民和608万城镇居民的参保补助提高到70元。省财政下拨8.9亿元,帮助全省关闭破产企业退休退养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拨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1亿元,帮助31.7万困难群众就医,资助134.5万困难群众参保。建立乡村医生补助机制,使全省财政的村级卫生服务投入达到农业人口人均1块钱。三是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299.8亿元,增长35.7%。省财政下达就业补助21.6亿元,支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再就业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省财政筹措资金51.7亿元,支持新一轮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待,对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助,将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元,两次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继续调高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补助。四是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8亿元,增长22.8%。积极支持14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顺利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有力保障奥运备战参赛,加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是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投入大幅增加。全省环保支出完成40.4亿元,增长38.8%。省财政拨付“小煤窑”、“小纸厂”关停补助3.3亿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奖补资金 6.4亿元、生态效益林补偿资金3亿元。
(五)向下倾斜,注重均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不断加强。2008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总体规模达到83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8%。一是向灾区倾斜。年初遭遇冰灾后,全省财政紧急拨付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倍,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7.3亿元。严格落实中央要求,顺利完成对四川理县的年度援建任务。二是向老、少、边、穷、库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为重点解决这些地区的特殊困难,省财政新增投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三是向乡村两级倾斜。确保全省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达到最低保障标准2.2万元,支持建设了33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目前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财政收入实现大幅增长越来越难,各方面的增支需求越来越旺,财政资金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财政平衡预算的困难和防范风险的压力急剧增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依然不均衡,财政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亟需革新和完善;预算的法制性和约束力还不够强,财政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督的任务相当艰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2009年预算草案
2009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富民强省和 “一化三基”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坚持主动灵活与审慎切实并重,政策调 控与资源配置并用,盘活存量与用好增量并举,狠抓增收节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全力以赴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新贡献。
2009年全省和省级财政收入按同口径增长12%安排,具体为:全省财政总收入1426.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80.9亿元;上划中央收入645.6亿元。全省支出安排1579.8亿元,当年收支平衡。
省级财政总收入448.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3.2亿元;上划中央收入305亿元。省级支出314.1亿元,当年收支平衡。
今年财政收支政策和工作的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拉动投资消费,优化发展环境,强力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扩大投资。抢抓中央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同时,省财政安排投资15.9亿元,并充分发挥财政融资平台功能,多渠道带动和集聚社会资本,强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以及重点开发区域的建设进程。同时,切实增加产业投入,省财政3年内新增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发展资金3亿元,预算新增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5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并积极引导企业用好用活税费优惠、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财税激励措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技术升级。二是刺激消费。突出抓好“家电下乡”工作,大力推进 “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促进农民消费;全面落实商品房交易税费减免政策,积极推行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方式,稳定住房消费;通过税费减免和财政奖补,帮助服务行业和旅游行业加快发展,提升消费层次。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今年全省取消和停征10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财政对行政执收执罚部门履行职能职责的基本需要予以足额保障。省财政新增安排6.8亿元,对工商、质监等经济执法部门实行收支脱钩,人员机构全部“吃皇粮”。为严防安全生产事故,省财政从今年起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着手解决非煤矿山尾矿库的安全隐患。
(二)完善支持制度,丰富服务方式,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一是支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供给。健全各项支农补贴制度,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积极支持粮食战略工程,推动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产粮油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政府财力增强相协调。二是支持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工作。省财政新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8000万元,继续扩大水稻等承保面,有序推进育肥猪保险。逐步健全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农业企业缓解融资困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支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从今年起3年内省财政筹措资金2.5亿元,推动林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全面完成农村“普九”化债任务。省财政增加村级组织运转补助2亿元,确保提前一年实现村均运转经费4万元的目标。
(三)缓解民生难题,合理调节收入,加快推进社会公平和谐。一是加快推进“学有所教”。省财政新增教育支出5.8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0%,重点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高校和中职奖扶体系,继续提高高校生均经费水平,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二是加快推进“病有所医”。为加快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省财政新增安排4.8亿元,对参合农民和参保居民的补助标准由70元提高到80元,帮助困难企业退休退养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持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医疗和工伤保险范围。三是加快推进“老有所养”。省财政新增资金3.2亿元,连续第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推进乡镇养老院建设,改善五保户集中供养条件,支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四是加快推进“住有所居”。进一步加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力度,支持居住在滑坡体上的移民和无地少地特困移民重新搬迁安置,积极出台改善渔民居住条件的优惠政策。五是加快推进“困有所济”。省财政新增8000万元,落实部分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提标等政策。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是加快推进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省财政新增就业补助1200万元,加大税费减免力度,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财政贴息水平,增加职业培训补贴,鼓励扩大创业,带动就业。七是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公务员津补贴制度改革的同时,重点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
(四)创新管理体制,改善运行机制,切实提升依法科学理财水平。一是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县级财政由“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努力做到分配方式更科学规范,分配结果更公平合理。三是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逐步建立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统一完整的财政预算。指导督促所有市县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
今年的财政形势错综复杂,我们既要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高度重视各种困难和突出矛盾,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大局观念,切实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一是依法狠抓收入征管。我们将紧密跟踪收入走势,加强宏观税负研究和重点税源监控,分税种、分行业、分企业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征管,确保应收尽收。二是严禁擅开支出口子。除法定支出、民生支出以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大决策事项外,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重大增支政策。三是大力压减一般支出。严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开支,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费、出国费和接待费实行零增长,其中,省本级公务购车经费比上年压减30%;严控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其中,省直行政基建投资比上年压减10%;严控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四是优先保障重点支出。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对一些非紧要、非“三最”的事项,能压则压,能减则减,能缓则缓,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关正常运转,确保绝大部分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和粮食安全。五是切实加强财政监督。进一步严格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资金投入量大,要突出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确保资金安全,确保全民之财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办惠民之事。